2017年4月28日,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伟、吉林省国有林场管理总站站长才国斌来到省政府网站访谈直播间,介绍我省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相关工作,并回答了网民提问。
首先,国有林场改革是构建我省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需要。吉林省是林业大省,林地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49.5%,森林覆盖率达到43.9%。国有林场管护着全省31.2%的林地,这些林地的森林蓄积占全省的28%,也可以说是我省林业生态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东部山区,国有林场与国有林区一道构成了天然林生态屏障和绿色资源宝库;在中西部地区,国有林场在防沙治沙和农田防护方面发挥着基础和骨干作用。国有林场也是我省森林资源培育中最稳定的阵地、国家重要的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和森林资源精华之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国有林场累计完成荒山造林近千万亩,生产木材近亿立方米,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15%。国有林场不仅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国有林场拥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资源,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我省在国有林场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5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多年来,我省依托国有林场丰富的森林资源,还相继建成了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21个,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10个,不仅为人们休闲、游乐提供了重要场所,而且为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形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国有林场改革是促进林场摆脱困境的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财力不足,国家对国有林场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许多政策难以覆盖到国有林场,使国有林场逐步陷入了“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尴尬境地。国有林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饭吃”上,无力承担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繁重任务,导致大部分国有林场陷入困境,民生问题也十分突出。产生这一问题,根本原因是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
第三,国有林场改革是维护社会公平,使林场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目前,一方面,广大林场职工担负着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事着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全省近一半的国有林场处于贫困状态,林场职工实际收入每年不足1万元,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相当一部分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仍未得到有效保障。林场职工的贡献与所得严重不相对称。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省生态建设大局和林区社会稳定。(责任编辑: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