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好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确保造林一次成林,特制定以下造林技术要点。
一、低质低效林判定标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判定为低质低效林:
--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
--林分优良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30株/hm2的林分;
--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
--林分郁闭度<0.3的中龄以上的林分;
--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带);
--经过2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
--因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而造成的低效林分。
二、低改方式
采用皆伐改造方式进行,要保证改造面积不得少于原采伐面积。
三、整地
林木采伐后及时清除采伐迹地内伐根和枝桠,在雨季或秋季前填平,全面完成整地工作;入冬前挖好防护沟,防护沟沟深和上口宽不少于0.8—1米,沟沿距设计边行林木不少于1米。挖植树坑的时间要本着不影响春季造林的前提下,根据造林地块的商情来确定入冬前还是春季造林前完成,植树坑规格原则上为50×50×50厘米。
四、树种
造林树种以杨树为主,选择适合本地、经过鉴定、生长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以小×黑杨、白林2、3号杨、白城小青黑杨等为主,未经鉴定的杨树品种不得使用。超出上述规定的品种的,需上报省厅造林处批准后,方可使用。
五、苗木
一律采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Ⅱ级以上已实施冬灌的良种壮苗,禁止使用洼地苗和公顷留苗量4.5万株以上及越冬假植的杨大苗,苗圃地越冬前必须灌足水。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提倡重剪侧枝不截头,顶部预留3—5枚10—20厘米长的侧枝,以促进成林进程,尽快发挥防护林的生态屏障作用。
苗木要坚持随起随运,做好苗木保护,严把起苗、运苗和假植关,有条件的地方,栽植前可用水、生根粉浸泡24小时。
六、栽植
(一)栽植时间
适时早栽。一般在4月10日左右开始造林,4月末前结束,一季全面完成造林任务。
(二)造林密度
合理确定栽植密度,可选择2×3、1×3米的株行距,栽植点以“品”字型配置,每公顷造林苗木株数不低于1660株。
(三)栽植方式
积极采用生根粉、吸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和地膜覆盖、打浆造林等抗旱措施,全部实行坐水造林,大力推广泥浆植树法。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大水漫灌,其他地方应采用下列方法:即在投苗前,先把坑灌一遍透水,待水沉下去后,把苗木放入坑内扶正,先填半坑土,再把坑灌满水,再顶水填满土,待水完全下沉后踩实扶正,打水盘后再灌一次透水。
七、质量标准
当年造林株数成活率85%,补植的苗木必须使用同造林苗木同龄同品种,三年株数保存率80%;面积合格率和保存率均为100%。
八、抚育
造林当年及时进行培土、除草、松土等,抚育年限不低于3年,采用3、2、1抚育方式,保证苗木正常生长。
九、病虫害检疫和防治
造林苗木严格检疫,苗木出圃前,进行检疫检验和病虫害鉴定,明确责任人,严禁有病虫害的苗木出圃造林。造林前,对更新改造地块进行土壤消毒,苗木栽植前,结合苗木假植进行药物浸泡或药物喷洒。造林后以小班为单位在5月初—7月初,每半月调查一次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情况,分别统计、报告,及时进行监测和预报。对达到病虫害危害标准的地块,及时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治理。春季造林后采取在苗干喷刷波尔多液等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