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林业局官方网站
杨树病害及其防治
作者:  时间:2017-02-07  来源:互联网 字体显示:

一、叶部病害 
(一)花叶病毒病
 
此病在欧洲各国、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均有发生。欧美杨无性系列中1-63杨、1-69杨、1-72杨等均为感病品咱。这几种杨树正是我国从意大利引进的大力推广的杨树品种,因而各地已普遍发生花叶症状。据报道,苗圃该病严重时,生长高度减少10%,干物质损失25%。1-63杨感病后生长量能降低30%-50%。
 
1、识别特征:该病在大树上或较轻症状时,容易被疏忽,但到9月生长后期,整个叶片将变成黄绿色,在有些杨树叶片表现为不规则淡绿点,而在另一些杨树品系上,生长初期植株就矮小,叶片花叶或变黄,在某些特殊感病无性系上,枝条变形甚至枯死,植株明显短小。
 
2、发生规律:此病为病毒病。病害通过插条传播,嫁接、根接也能传播,修枝可扩散病害。
 
3、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除采用抗病品种外,极难解决。世界有名的杨树品系中,白加隆、派莱、菲利佛等都是抗病毒花叶病的品系。
 
一般来说意杨病害直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很少的,尤其是成年树。防治的根本途径是预防,即在掌握具体病害的发生规律后,一方面设法消灭病原或切断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意杨的抗病力或保护它不受病原物的侵染。营林技术措施是防治意杨病害的主要手段。适地适树,培育壮苗,使意杨自小有一个好的栽植环境和树体健壮,是防病关键。要精心栽植,提倡“三大一深”的栽植方法,即“大苗、大坑、大水、深埋”。在旱情较重时,还可以剪去枝条和梢头,延迟发芽,促进根系生长,对预防溃疡病有良好效果。意杨树定植后,要及时抚育和疏伐,使林分密度适中,有条件的在遇干旱天气时应以灌水,促使意杨生长健壮,使病害没有发生和流行的条件。江苏省发生意杨树溃汤病引起死亡的原因往往与长期干旱有关。加强对意杨虫害的防治,也是预防杨树病害的一个重要方面,连续数年的虫灾能大大地降低杨树的生长势,使树势衰退,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意杨病害的有效措施。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化学药剂的防治是辅助性的,主要用于苗圃地。
 
(二)杨树黑斑病
 
杨树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引起早期落叶。该病害对集约经营的杨树速生丰产林是一种危险的病害。
 
1、识别特征:此病害的显著特点是病叶上病斑细小,直径不超过1毫米,黑褐色或褐色。小斑点常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故称黑斑病。
 
2、发生规律:该病害由半知菌黑盘孢目的盘二孢属病菌引起。我国杨树上的盘二孢菌已报道有2种,且有专化型存在,江苏杨树上为黑杨盘二孢菌,它有2个专化型,即单芽管专化型和多芽管型。
 
黑斑病由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溅散传播,长途传播主要靠插穗和苗木。该病害在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在南京于5月上旬开始发生,夏秋之间最盛,直到落叶为止,在毛白杨上则于4月上旬发病。
 
3、防治方法:防治杨树黑斑病惟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育抗病杨树品种,Ⅰ-69杨、Ⅰ-63杨、Ⅰ-72杨对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无性系,而Ⅰ-214杨则是高度感病的无性系。
 
其他预防措施参见花叶病毒病。
 
(三)叶锈病
 
1、识别特征:杨树叶锈病是杨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叶片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以芽和嫩枝上发生。症状的共同特点是产生橘黄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子,为黄色粉状物,故称锈病。
 
该病在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泛,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多数省、区均有发生。病害多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发病率可达100%。
 
2、发生规律:每年5月,在杨树落叶上越冬的孢子遇有雨水就产生担孢子,通过气孔侵入落叶松的针叶中。7-10天后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后者产生的锈孢子随风传至杨树叶片上,经7-15天产生夏孢子堆,堆中散放的夏孢子在7-8月份可进行多次再侵染。8月中下旬形成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当林分植株密度大时,或因氮肥过多而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大时,病害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②药剂防治。病害流行初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25%粉锈宁油剂0.4克/米2低容量喷雾,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发生严重时,应在第一次喷药后15~20天喷第二次药。
 
二、枝干病害
 
在杨树病害中,枝干病害的危害性最大,无论发生在幼年或成年林分中都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但是引起杨树枝干病害的病原菌却都是弱寄生菌,病害一般都是在植株受旱,皮层内水分含量降低或遭受冻害等情况下,杨树生命力降低, 病害的病原菌才流行的起来。因此,防治杨树枝干病害要适地适树,改善经营管理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杨树的生命力。
 
(一)杨树溃疡病
 
(1)识别特征:杨树溃疡病是指枝干皮层局部坏死的一种病害,事实上杨树溃疡病包括引起枝干韧皮部坏死或腐粒的各种病害。通常的名称有溃疡病、腐烂病、枝枯病等等。该病典型症状是在树干或枝条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变色病斑,逐渐扩展,通常纵向扩展较快,病斑组织水渍状,或形成水泡,或有液体流出,具臭味,失水后稍凹陷,病部出现病菌的子实体。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当病斑环绕枝干后,病斑以上枝干枯死。溃疡病发生在小枝上时,常不表现出典型溃疡症状,小枝就迅速枯死,通称枝枯型,当溃疡发生在树干上时,初期看不出任何症状,后期在粗厚的枝皮裂缝中产生子实体和病斑,病斑环树干后,也可引起整株枯死。
 
江苏杨树溃疡病主要为水泡型溃疡病和大斑溃疡病。前者分布广泛,除引起新造林枯死外,对成年杨树仅影响生长,后者目前分布较窄,但能引起成年杨树的死亡。1996年在宿迁市的宿豫、泗阳等地意杨上发现,确实是一种危险性病害。
 
水泡型溃疡病典型症状是在树皮上皮孔边缘形成小泡状病斑,初为圆形,很小,不易识别,其后水泡变大,直径0.5-1.5厘米,泡内充满褐色粘液,水泡破裂后,病斑下陷,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树皮越是光滑的杨树水泡越明显,粗糙树皮不形成水泡,可见树皮下流出液体。
 
大斑型溃疡病早期症状是叶片提早变黄,随即脱落,早春萌叶晚,叶片小而淡黄,树冠上部枝枯或梢枯。在树干或枝干上初期出现大小不等的栗色病斑,随后变成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周围的树皮稍有皱缩或凹陷,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组织稍显湿润,病斑环绕树干后,树皮坏死,引起整株死亡。在枯死或濒于枯死的树干表皮下,鼓起分生孢子器呈松软的黑褐色颗粒状物,且作同心环状或直线状排列。分生孢子器遇潮湿季节,突破表皮溢出乳白色胶状的孢子角。
 
2、发生规律:两种溃疡病的发生与树木生长势关系密切。因为溃疡病的病原菌是处于寄生菌与腐生菌之间的中间类型,这类真菌习居于活立木的表皮或死组织中,当寄主受到环境影响而生长势衰弱时,才形成溃疡病。因此,这类病害能否发生取决于寄主的生长势,以及那些影响寄主健康的各类诱导因子是否存在。新造幼林,干旱瘠薄,水分供应不足的林地,往往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创造有利于杨树生长发育的条件,以增强寄主的抗病力,造成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播的环境。例如选用壮苗造林、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及时抚育等。
 
(五)杨树红心病
 
杨树红心病又称杨树湿心材,是一个世界性病害,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发生。大树的发病率接近100%,且变色面积大,胸径部位变色直径占树干的24.3%-64.4%,病材含水率可高
 

上一篇: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
下一篇:林业抗旱技术要点
相关链接
【收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