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上水平,干部下基层”活动心得体会
舒兰市林业局 王守君
按照舒兰市政府及林业局党委的统一部署,我局于2012年3月19开展干部下基层走访活动,我们科室的任务是下基层到溪河镇三兴村,走访村民的户数为50户。通过几天的下基层活动,有了和村民百姓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多的了解了村民的所想所做以及农村的生活现状,本人参加此次活动有如下感受:
一、牢记工作使命,真心深入基层
干部下基层,是给村民带来麻烦?还是带来实惠?这是关系到干部下基层能否受到农民朋友欢迎和赢得良好口碑的问题,也关系到能否树立良好干部形象的问题。
3月19日我们带着使命科里一行四人来到了溪河镇三兴村。
由于以前不熟悉三兴村的情况,到三兴村后,我们先到村支部,当时村支部徐书记已经在等候我们,寒暄几句,说明我们的工作使命,徐书记就安排村妇联孙杰和另外一名计生员带领我们分头入户开展工作。
进入农户家,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农民朋友说明我们的来意,让农民朋友知道“干部下基层”活动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心,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并表示我们不是来做客,不是来当领导,而是来与农民交朋友,当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对待这次任务,我们带着真心和真情以朋友姿态走村入户,分别深入三兴村的三个小组50户,与农民朋友交心谈心,访贫问苦,把他们反映的问题都写在本子上,记在心目中。为达到100%入户率,我们不分远近,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不放假休息,有时错过饭时,一次没有遇到的,再访第二次,直到访完才算完成任务。
二、认真倾听心声,耐心解答问题
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倾听群众的呼声,是我们每个下基层干部职责。农民群众由于生活条件及传统教育及思想导向所限,在面对新形势、新时代难免会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他们没办法看清和认清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疏于认知,对于他们这种渴望幸福却又无力着手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怀着理解、怀着尊敬、怀着宽容,真心与他们话生活、谈发展,我们下基层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当前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带入农村,把时代的强音耐心灌输给农村的每一位群众,当他们理解了党和国家的政策,自然会转变观念、乐于接受,继而众志成城,形成创先争优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因势利导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与之相交,不应该是出于被组织驱使和监督,和他们讲感情,一定要以诚相待,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我感受最大的莫过于隐藏在群众心中的那种质朴情怀,“你对他诚一分,他必对你诚十分”,这就是群众,你对他好,他才能对你好。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耐心,由于思想认识所限,群众很难理解到政策深层次的那个层面,对于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循循善诱、依据政策耐心解答,对于一时解答不了的,我们认真记录,之后归纳分类,回来后向相关部门咨询,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解决群众关心热点,确定今后帮扶重点
通过这次走访,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土地问题,有的家庭自上轮土地承包后,家里新添了人口,这部分人口没有土地,也反映有的家庭有人去世土地仍然继续耕种,按照农村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我们给予正确的解答,对农民的情绪进行了及时的疏导。
二是土草房需要改造,资金和审批手续问题。我们和这些农户讲明今年国家没有相关政策,要这些确实需要翻盖房屋的农户到乡镇城建所登记,办理相关手续,等国家有相关政策,按照政策享受国家的补助。
三是有些农户想创业,苦于没有门路、资金和技术。我们帮助农户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养殖种植业发展前景,并帮助他们积极联系乡镇农经部门,为他们的发展创业牵线搭桥。
四是有些农户的确家庭由于疾病返贫,或家庭成员残疾生活非常困难,对这部分农户我们做好安慰工作的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认真记录,回来将他们的情况积极向局里及上级部门如实反映,确定为今后的重点帮扶对象。
通过走访,群众反映的还有其他情况,总之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有些问题是村民心中所想却与国家政策相违背。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场就尽我们所能给予解答,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多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四、“干部下基层”怎么帮助群众值得思考。
当前,党和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中国农村的发展迎来了它的重大机遇期,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村生活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时代在发展,人心也在思变,经济的繁荣却引发了精神文明的缺失,在“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大光环下,大部分群众必然能够顺应政策,响应号召,走上了自强之路。我们帮助群众,不能仅给他们送上物质的关怀,那样做固然无可厚非,一袋面、一桶油,对于一个生活贫困的家庭来说,也能解一时的燃煤之困。但如果不把握住这个度,注重从物质资助和精神抚慰双层面上进行,群众必然会对这种“物质惠助”产生依赖心理,继而群相效尤,让群众失去自强自立之心,这个在“低保”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和负担上最能体现。我们要帮助群众,要更加注重从思想上把群众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从经济利益驱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淳朴和自由,自立自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双赢。